当前位置 : 主页 > 烈焰网页私服 > 正文
传奇金碗进烈焰手游北大校园 诗与铜
原标题:传奇金碗进北大校园 诗与铜——朱炳仁艺术展开启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0日讯 “金碗空了——2015人类缺什么?” 6月9日,来自中国杭州的2015只金光灿灿却又空空的金饭碗被安置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这些金碗是由中国著名熔铜艺术家朱炳仁创意和制作的当代装置艺术,它带着铜雕艺术的精美与哲人般对人类命运关注,等待着来自各个国家在中国北京大学就读的学子用心愿将其填充完成。同日,烈焰今日开服表,朱炳仁艺术展暨诗集《乡语》发布同时举行。本次展览于6月3日开始,为期13天。
放置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展览厅的金碗,是一个互动式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它的主题为“金碗空了——2015人类缺什么”,策展人彭锋作了这样的评述:十五年前,朱炳仁创作了一只巨大的金饭碗,堪称“天下第一金饭碗”,里面装满五谷杂粮,曾出现在全国多次博览会上,后为大连一景区收藏,广受观众欢迎。迄今为止,摸着那只金饭碗许愿的人,有数百万计。如今,朱炳仁展出了他的装置作品“金饭碗空了”。2015只空了的金饭碗,既如指路的灯,又如待哺的口。他希望这件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思考得与失。观众可以把愿望写在金饭碗的外边,将名字写在里边。朱炳仁准备带着他的《金饭碗空了》,从北大出发,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这是一项有着深远象征意义的当代艺术作品,朱炳仁用空空的金碗给予了他对人类命运的诚恳关注。空与满从来都是是现代人的生存悖论,人类巧取豪夺,自然资源日渐枯竭。在朱炳仁看来,我们用大自然的馈赠填满了欲望的沟壑,但是却陷入了生存危机之中。作为一个关心人类的艺术家,朱炳仁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饭碗空了,人类还缺什么?人们在金碗中可以放入他们的各式愿望,而物质的满足却无法代替精神的富足。
相关资料:
出生于1944年的朱炳仁是一个传奇铜匠世家的第四代传人。朱家做铜的经历可以上溯至清朝同治年间的第一代朱雨相和朱庆润。本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兄弟俩擅长书法,也在绍兴开了一家名为“朱府义大铜铺”的铜铺,为方圆百里内的居民制造家什。第二代朱宝堂,将铜铺改名为“朱府瑞昌铜铺”,并在上虞等地开设分店。此时朱家已与佛教结缘,经常为寺庙铸造铜香炉,铜法器,也为寺庙书写匾额。第三代朱德源则是杭州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一生为名山大刹题写楹联百余幅,他将书法与铜结合,开创了“铜书法”,杭州的很多老字号都以得到朱德源题写的“金字招牌”为荣。第四代朱炳仁少年时,正遇建国前后,国家从“大炼钢铁”到对稀有金属集中配给,使朱炳仁一直与铜无缘。直到1983年改革开放,朱炳仁与父亲共同开创“金星铜店”,从为开放的中国兴办公司做铜字招牌开始,到进入铜建筑领域成为铜雕领域中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朱炳仁拥有六十余项国家专利,担当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及台湾同源桥等十六大铜建筑的总工程师,发表《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专著,创造出中国制铜工艺的高峰。
而真正让朱家铜艺焕发新生的,是2006年的一场大火。那年,朱炳仁为常州天宁寺建造宝塔,在竣工的最后关头,一场大火烧了起来。塔的底层屋檐被烧毁,而高温熔炼形成的铜结晶体千姿百态,却引起了朱炳仁的注意。
朱炳仁独特的艺术眼光,发现了铜在高温熔化中的美,发现一个新的艺术语言,从而开启了无模可控的熔铜艺术新领域。传统的铜文化,都是铸铜文化,铜只能在翻模中成型。而朱炳仁独创的,则是熔铜工艺。它实现了第一次让铜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动,不受拘束,形成千姿百态的肌理。熔铜脱离模具,一次成型,因而每一件都是孤品,不可复制,是目前世界的首创。熔铜艺术诞生后,朱炳仁在2010年,还借鉴了五彩、珐琅彩、粉彩的手法,在熔铜材质上创造出全新彩绘的“庚彩”,让古朴的铜更加流光溢彩,让铜的艺术品更加精彩纷呈。
下一篇:圣战登场 《传烈焰私服服务器列表奇永恒》战士全技能展示